目前分類:景點 (47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景點名稱:
    生力農場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生力農場民宿位於台18線(阿里山公路56公里處)海拔1,250公尺四周高山環繞,氣候宜人,旁有隙頂象山觀景平台,從平台看出去就是象山,這裡挑高的位置視野非常棒,可以看日出、彩虹和隙頂著名的雲瀑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縣定古蹟奉天宮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聞名全台的新港鄉奉天宮是三級古蹟,原本建於諸羅縣外九莊笨港街上,清康熙三十九年(西元1700年) 由當地居民合建而成,主要供奉湄洲媽祖,當時叫作天后宮。嘉慶四年(西元1799年),笨港溪氾監,天后宮遭洪水沖毀,暫時移到麻園寮,即今日的新港。後來當地居民集資建廟,合力於嘉慶十七年(西元1812年) 間完工落成,正式定名為「奉天宮」。奉天宮除了正殿主祀媽祖娘娘之外,後面則主祀觀世音菩薩,配祀文殊、普賢,並且左奉福德正神,右奉註生娘娘及八位婆娘;左右翼殿另外配祀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;兩旁護龍廳則供奉笨港城隍爺及功德主王得祿;另外還有新建的凌霄寶殿。三開間的前殿,正面以石雕為主,前後檐各有精雕石柱一對,前檐為八仙蟠龍柱,後檐為花鳥柱,都是日治時代就移留下來的,線條刻畫的生活動潑,歷史悠久,極為珍貴。中門彩繪有升降龍門神,左右山牆均用石堵,這在一般的廟宇建築上,是一種罕見的風格。除此之外,奉天宮的廟口還有三對石獅,雖經過百年以上的歲月洗鍊,依然又綠又亮,極為醒目。奉天宮還有一塊黃澄澄的日本裕仁天皇聖壽牌,據說是日治時代為了強化台灣人的皇民思想所安置的。二戰後,各大寺廟的壽牌都被消毀殆盡,而奉天宮的壽牌卻因為有人拿回家珍藏而意外得已保存,至今依然是又金又亮。在燈光的照射下,還能看見上面精緻的菊花浮水印圖案。除了這些建築特色和歷史文物之外,奉天宮終年香火鼎盛,人群川流不息,每年大年初一的搶頭香和媽祖繞境更是一大盛事,為周邊街區帶來了無限商機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二尖山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二尖山位於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村是大尖山的副峰,標高1274公尺,從竹仔岑開始步行,沿著大尖山稜線,經過海拔最高1304公尺的大尖山一等三角點,隨後緩慢下坡,便到達登山客休憩的好景點;另一條登山口是從龍興宮後方,順著枕木步道攀登,沿途除竹林、杉木林立外,偶而穿越茶園更是別有一番風味。每年秋末冬初寒流來襲時,更有機會可一睹波瀾壯闊的雲海,漫步在步道間,讓人彷彿置身世外桃源一般。而大尖山與二尖山位於雲林古坑與嘉義梅山交界,大尖山海拔1299公尺,有一等三角點基石,兩者位於山頂稜線,相距約15分鐘路程,往古坑方向可俯瞰雲嘉平原及檳榔樹,往梅山方向可俯瞰山谷及茶園,並可遠望草嶺,視野極佳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奮起湖老街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奮起湖是阿里山森林鐵道的中繼站,早年以老街、便當和四方竹聞名。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,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。早年沒有街名,當地人僅以「街仔」稱之,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。在阿里山公路、鐵路未開闢前,這兒即已略具雛形,可說是條百年老街。隨著八十年代初阿里山公路開通,奮起湖的重要性逐漸下降,這一帶老街遂逐漸沒落蕭條。直到近年來,因旅遊風氣盛行,加以周遭自然景觀豐富,乃再度成為阿里山風景區重要的據點。奮起湖老街聯外道路,全是石階步道。一層接著一層,上上下下,面積不大,像極了北台灣九份的縮小版,也被譽為南台灣的九份。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,例如當地的便當、豆腐和糕餅等美食,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。由於旅遊興盛,這條台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。奮起湖老街的特產除了便當之外,老街上傳統糕餅米食,則是遊客前往奮起湖最想一嚐的特產,其中像是「德銘餅舖」的公婆餅、大餅、草仔粿。添加茶香的豆沙餡、外皮烙印火車模型的「火車餅」,還有,茶葉鐵蛋、「便當世家」的便當酥(山芋酥餅)等等,都是與火車頭、神木、森林古道一樣,令人難忘的奮起湖印象。老街上不止有美食還有常見古老用品,例如阿嬤時代搽的面霜、陳孟宗開的老百貨鋪裏的童裝、衣褲、針線等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二延平山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二延平山是阿里山山脈前山,天氣清朗東邊可遠眺玉山主峰及南北二峰,西面能見到布袋港、嘉南平原、仁義潭水庫、蘭潭水庫,南面使用望遠鏡可見高雄市八五大樓,北面則有臺中基地台身影,視野十分遼闊。山上有二延平石階步道,吸引大批遊客慕名而來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北回歸線天文廣場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嘉義縣水上鄉的北回歸線天文廣場,屬於全球16國經過北回歸線城市之一的園區,且最具規模,臺灣更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海島。園區有入口太陽廣場、八大行星戲水區、時光軌跡、綠色隧道、星座區、古天文步道、古天文區、歷代標展示區、北回歸線太陽館與北回意象標線。另外,配合熱帶和亞熱帶代表性的植栽樹種選擇,以及省道上明確劃分熱帶和亞熱帶區隔的意象標線,完整而清楚的呈現北回歸線的天文地理象徵。北回歸線第六代地標的太陽館,外型建築特徵有如太空梭,內部則為天文主題館。配置方面目前共有五個樓層,一樓為天文教育中心;二、三、四樓規劃為天文教室;五樓則是太陽主題展覽館,並規劃觀景台與遠眺區,可讓民眾欣賞整個園區的景色。對外開放,且不收取門票費用。古天文區設有窺陽管與八字形日晷等古代天文知識儀器。垂直於水平面的窺陽管,利用立竿見影的原理,從陽光穿透管子照到桌面而知道太陽是否在頭頂。在夏至日的正午時分,可以確認太陽正位於天頂上。八字形日晷利用影射的位置,只要站在八字線上刻畫的日期上,從影子就可以知道大概的時間。八大行星戲水區,利用行星縮小比例的模型,標示相關的資訊與地位置,並設置了數座打水泵,許多大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。北回歸線天文廣場緊鄰台1省道,且距離水上機場及嘉義市區都很近的地利之便,讓此地成為民眾休閒的好去處,適合全家大小或好友同遊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茶山部落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茶山位於曾文溪的源頭,在阿里山鄉的最南端。「茶山」在鄒族語中叫做「珈雅瑪」,意思是「山腰上的平原」。它是阿里山鄉九個地段中面積最大的地方,山地保留地非常廣大,氣候舒適宜人。茶山部落大約有四百多位村民,多半都是日治時代之後才陸續遷移至此,是個很年輕的部落。部落剛好位於一個三叉路口上,各自通往各族所在的主要聚居地。包括布農族的大埔、漢人的山美以及高雄市鄒族的那瑪夏區。其中,居民百分之六十都以鄒族為主,百分之三十是漢人,只有少數的百分之十是布農族。 茶山部落最大的特色,就是它遠近馳名的涼亭文化。村子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涼亭,幾乎都是以茅草、竹子和木頭搭建而成。涼亭的屋頂是辨識珈雅瑪部落居民的重要指標:布農族的涼亭屋頂是平頂型,鄒族則是圓型。每一個涼亭門口都會豎立簡單的木雕,觀察上面的雕刻,是外地人認識原住民文化內涵的好方法。涼亭文化是茶山部落中族人交流的重要推手,有的族人甚至會把採收下來的水果掛在涼亭裡,和大家分享。就連外來的遊客都可以自行取用。 夏季是茶山部落的農忙時期。他們多半會在二至四月時播種,四至五月則是河中補魚活動最盛行的時候。五、六月是雨季,族人會在這之間去狩獵,一直到八月才停止。冬天是農閒時期,晚上經常可以看到族人聚在一起,邊烤火邊講故事。茶山部落是一個性喜分享的族群,村民對外來遊客的親切和善經常讓人感到印象深刻。遊客前往時,不妨請當地人當嚮導,可以對當地豐富的原始山林與溪谷景觀,以及茶山部落本身有更多的體驗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碧湖山觀光茶園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在碧湖山觀光茶園這裡可以看到雲林草嶺因九二一地震崩塌的地貌。幸運的話,冬季還能看到因下雪而白頭的玉山主峰。對面山頭的隙頂也是另一看日出、雲海、夕照的好地方。在碧湖山茶園這裡、一次可以統括的看雲、投、嘉、南四縣的山景,感受台灣高山的迷人魅力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南崙彩繪村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南崙彩繪村位於北崙青蛙彩繪村的隔壁村庄,在住家牆面大幅的龍貓彩繪可愛又吸睛,以龍貓彩繪為主題的南崙彩繪村位在崙子橋旁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半天岩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在半天岩就有一座廟,它叫紫雲寺,為縣定古蹟,寺旁有高達七十六台尺的觀音佛像,因當地風景幽美,在半天岩的大花園,景色優美,一花一木一草都很漂亮,所以政府有意規劃為半天岩森林遊樂區,極適合嘉義地區民眾安排一日遊。欲攀登半天岩山,可從紫雲寺前的大華公路,往前漫步三公里,抵達大龍站牌。 半天岩紫雲寺位於民和村岩仔,距市區約十七公里,是台灣佛寺中歷史較悠久的古蹟。該寺興建於清康熙廿一年(西元一六八二年),距今已有三百十二年歷史,廟宇氣勢恢宏,古樸純真,是番路鄉民的信仰中心。相傳1662年,有一位高僧覺豐和尚渡海來台,遊歷至此,目睹該地峰巒挺秀,景色清幽,遠離紅塵,因而嘆:「此勝地也,為宜蘭若」。於是披荊斬棘、闢草萊,在此地結一草蘆。 番路鄉位於嘉義市東方、八掌溪上游北端五公里處,昔日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出入的地帶。阿里山鄉山美、樂野、達邦等部落原住民,均需經由番路鄉與平地交易購貨,因而稱為「番仔路」,日治時代才改稱「番路」。直到現在,尚存有過去為防禦外患而設的望高寮遺跡。 半天岩是番路鄉民和村最重要的景點,也是鄉民的信仰中心,此外,它也是大華公路(159乙縣道)進入阿里山的重要門戶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花石溪步道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早期人們稱「灰石溪」,因水裡的石灰質成分常沉澱溪流的岩石、土層中,後改名「花石溪」。花石溪風景原始秀麗,哇叫、鳥鳴、水聲迭現,身踏其中,頗能盡釋煩憂。本部到位於花石溪上方,為太和地區主要步道,網上循茶園間的步道可至觀景平台,觀賞周邊起伏的山巒,遼闊深邃的合谷及太和茶園、山林風貌盡收眼底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獨角仙農場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獨角仙牧場-是一個大人與小孩的天堂,這是一個美麗與智慧結晶的地方,等您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大自然的美。獨角仙休閒農場的牧場野趣有白鴿、駝鳥、山羊、小乳牛、迷你馬與你共譜鄉野戀曲,沿著草原的小石板走,欄杆內乳牛看你,你看乳牛。餵乳區的隔壁是迷你小馬區,可以餵食專用的飼草,馬兒低頭吃草,悠悠閒閒的。自然生態不受到破壞是獨角仙的天堂,每年的5月初至7月,就可以看到成群的獨角仙在場內活動自如,不過提醒你,獨角仙是晚上出沒活動的,一年之中也只有這段時間才看得到,其餘的時間獨角仙都在土裏,從蛹變至成蟲的完全變態過程。還特別將這完全變態的過程,製成完整的教學解說,位於園區內供您參考,更建立自然生態館,把全世界各地的獨角仙、鍬形蟲及甲蟲類的小蟲兒製成小小的標本及解說文字,活體箱內的罕見爬蟲類。 園區有座以原木搭建的休憩小站,一眼望去,驀然發現多重山脈層層巒巒,薄暮天際昏黃時刻,是賞落日的最佳地點。為使遊客能夠在農場裏透過DIY,留下值得紀念的深刻印象,本農場特別推出了多項教學項目,有甲蟲標本、檳榔葉扇、牛奶香皂、沐浴鹽、彩繪課程等等,歡迎大家來體驗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蕭武龍交趾陶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交趾陶融合捏塑、繪畫、燒陶等技藝於一體,是台灣傳統藝術中,最受重視的民俗工藝之一。交趾陶以豐富的造型,瑰麗的色彩,並洋溢著吉祥歡樂的氣息而廣為一般建築和廟宇裝飾所運用。嘉義地區為台灣交趾陶的發源地,日本人曾稱此為”嘉義燒”。蕭武龍先生於1948年生於嘉義市,受毫芒雕刻大師樓永譽先生啟蒙,而在1980年拜臺灣毫芒雕刻名家樓永譽先生為師,學習這幾近失傳的古老藝術。1993年成立蕭武龍交趾陶工作室,蕭武龍先生也為國內少數的芒雕專家,作品曾榮獲第四十七屆全省美展工藝部優選,以及第四屆民族工藝雕刻類三等獎,如今它的作品受到國內外的專家所肯定及喜愛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鐵支路公園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嘉義縣朴子市的「鐵支路公園」,是嘉義縣政府和朴子市努力規劃而出的一條帶狀公園,全長1,250公尺。這裡的部份路段在日治時代原為垃圾場,至1911年開始才被興築成一條從蒜頭糖廠出發、載運蔗糖和民眾的五分仔小火車鐵道。當時台糖鐵道全線通車時,鐵道還得同時載運貨物、沿海漁獲、嘉南平原農產品等等進入嘉義市區,動脈影響擴及全台,幾乎包括當時農業和工業的每一個環節,可說是台灣經濟起飛時的重要功臣。一直到1960年代初,縮減客、貨運和載客行車路段,小火車才改為西駛至朴子為終點。從此以後,朴子火車站以西至港墘路一段,就僅供運送蔗糖之用了。直至1999年3月,小火車才終於走入歷史,隨後便被蒜頭糖廠拆除,功成身退。拆除之後的鐵路不僅失去了鐵軌和枕木,也失去了其利用價值,於是被放任其閒置荒蕪,後來便成為當地居拿來隨意侵耕種菜或堆置垃圾、廢棄傢俱的地區,環境污染讓人難以忍受。一直到嘉義縣整治工程後,才成為現在美麗動人的「朴子鐵支路公園」。這條美麗的公園沿線上,已經進行了全面的綠化改革,除了全長一公里多的帶狀公園路樹之外,沿線更廣設植栽、人工步道、涼椅、夜間照明…等設施,於2004年9月正式完工。美化過後的鐵支路公園,不但提供了朴子市民回味昔時追逐小火車抽甘蔗時的難忘情懷,也成為當地重要的休閒遊憩天地及觀光景點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歷史建築貞愛親王殿下御上陸紀念之碑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本碑見證清日簽訂馬關條約,割讓台灣、澎湖給日本,貞愛親王率艦自布袋口登陸的歷史,因此登錄歷史建築。西元1895年4月17日,清日簽訂馬關條約,清國割讓台灣、澎湖給日本。馬關條約簽訂後,日本接收台灣遭到堅強的抵抗,攻台陸軍主力近衛師團,配屬有當時日本海軍二分之一的常備艦隊協助佔領台灣。1895年5月29日,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率陸軍近衛師團從澳底登陸。是年10月10日,伏見宮貞愛親王率領混成第四旅團抵達布袋口,經激烈戰鬥後,抵著強烈東北季風,下令強行登陸。隔日,乃木希典中將指揮第二師團,從屏東枋寮登陸,完成佔領台灣的軍事行動。1923年,日本人為紀念貞愛親王從布袋口登陸,於今布袋嘉應廟口豎立紀念碑。碑文由當時台灣總督男爵田健治郎揮毫,此紀念碑當時列名為台南州指定的地方性「史蹟」。爾後紀念碑成了聖地,路過民眾或外地遊客不免要參拜一番,國小學生在開學或重要節日時,也會由校長集老師率領前往參拜。1933年,貞愛親王之孫博義親王來布袋嘴參觀鹽田及貞愛紀念碑,後來日本人又在旁邊豎立一座較小的石碑紀念博義親王。二戰後(1946年),在一片「去日本化」的風潮下,布袋東國民學校蔡清安校長帶領學生數十人,以繩索將紀念碑拉倒在地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梅山汗路藝文生態館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打造梅山人的文教基金會「在以農業為經濟主力的一片山城裡,有群人認為所需的不僅僅是經濟,文化正 是喚回社會祥淨風氣的 力量。1994年5月,有一群長年從事教育與文化的梅山人,觀察到日益煩亂的社會,認為需要文化與教育來協助,如果可以成立一個基金會,作為舉辦藝文活動與推廣的基地,那是不是應該來試看看?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,梅山這群發起人一點一滴地募到200多萬元,亦達到法定成立金額。就在夢想興起的 同一年,1994年的9月28日,梅山文教基金會在梅山國小育樂堂正式成立。1995年,由文建會推動的全國文藝季,梅山以「梅山汗路」為題,喚起鄉民重 視古道。這年,繼基金會後,成立文史工作室,對在地深藏 的歷史探討,累積史料與文獻,畢竟這是地方的根基所在。從地方的舊地名開始搜尋,在耆老的話語與記憶,挖掘已然被淡忘的生活經驗,重訪消失於草叢中的古道 山徑。課程,不一樣的學習十五年來,梅山文教基金會慢慢地在家鄉從事推廣各式藝文活動與史料建置。各種社團與研習班,對居住在城市裡的人而言,似乎並不重要。但在資源貧乏的山城,能有課程、能有活動去參與,就能跨出家門與制式的日子,學習到更多。來到梅山文教基金會,也打開一扇不一樣的窗,體驗到不一樣的學習。集資募款,成家1997年,集資募款,買地興建一棟永久的使用空間,2001年落成,從此這棟四層樓的建築,成為梅山文教基 金會落足的地方。2003年,梅山文教基金會以「梅鄉汗路藝文生態館」為名成為地方文化館,是嘉義縣第一座文化館。「汗路」兩字所指為梅山一地,因為海拔 落差極大,住民散居其間,對外靠著由石頭所砌成的通道而行,才能把所種的農產品等一擔擔地擔到有聚落市集的地方販賣。在沒有機械可以協助造路的年代裡,靠 著人定勝天的理念,這些通道,條條得來皆辛苦。當 家落成的那一刻起,梅山文教基金會充分使用由各方贊助所得來不易的空間,強化與社區和學校的互動,關懷在地,也帶來許多藝文活動……。這是屬於梅山人所捐 助經營及共有的公益法人民間自發性機構。一年一年的累積,從不同主題尋找梅山的故事,2009年起在梅山文學家張文環筆下,找到數十年前的山居記述,從生 活、生態、生產重新整合,建立一種舊的梅山記憶、新的生活步調。愛鄉眷土梅山人梅山文教基金會的設立,最初或許有點「不服輸」。1987年位於嘉義縣的新港,成立了全台第一個鄉鎮級的基金會。既然鄰居可以,重視文化的梅山當然沒問題也作得到。於是,一群熱愛梅山、屬於教育系統的在地人,開始動員起來。偏遠地區的教師,往往是三年一調,在地至多三年就離去。但這些出生在梅山,學成後可以回鄉服務的教職人員,對生長執教的土地充滿熱情。梅山文教基金會的創會 董事長沈耀相,目前改任榮譽董事長,可以說是基金會成形的重要推手,他是小學校長,對教育充滿熱忱,非常篤定地愛著梅山這塊土地,講起基金會創辦歷史與過 往,如數家珍。而其弟沈耀宜,與兄長一起為基金會付出。義務付出的非營利組織集眾人之力量,匯聚成 就的梅山文教基金會,是 最在地的。從1997年開始募集基金,為基金會打造一個長期的家。二千多萬的購地興築費用不是小錢,當時以一人一個月一百元的方式自發性募款,就像是起大 廟時的「揀錢」,為梅山起個藝術文化的「厝」。這個地方發起的非營利組織,十多年來在跌跌撞撞中學習,大小事自己張羅打理,義務付出的諸多工作人員,不免 偶有心力疲乏之際,然而,轉身嘆氣後亦繼續往前走。自動找答案、瞭解梅山自動找尋答案,是梅山文教 基金會的特色。例如數年 前曾有北部大學地理系來作梅山地圖繪製,偌大的地形圖上,梅山人總覺得似乎有些疑點,於是自動發起確認。一台小摩托車,騎上兩小時車程,就為了以GPS定 位,為家鄉找到最確認的答案。另外,眾多的古道歷史雖然不存,基金會也主動探勘,走訪荒山,訪談耆老,進行田野調查,一條條的古道故事與梅山的生活結合, 不再是消失的歷史了。而基金會也曾以最克難的方式,將梅山在地的百種老行業,重現紀錄,像是複刻版一般,邀請長者匠師示範,以影像讓老技藝被保存,更以影像至梅山各國中小進行巡迴展覽,讓孩子在不經意的學習裡,瞭解梅山。望著故鄉,望向世界從歷史的累積、生活文化的訪查,推動藝文活動,把梅山種種一點一滴找出來,累積成厚度。而爬到基金會的頂樓,則有少見的天文望遠鏡等設備,可以在梅山看星星,點點星光澄淨,從這看出去的,不只是近距離梅山,還有望向世界與宇宙的動力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朴子溪河口濕地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朴子溪河口濕地東北邊自港口大橋起,以河道兩岸堤岸為界,西至外傘頂洲南端,南至東石漁人碼頭止,包括地層下陷區的一些魚塭,為朴子溪口感潮河段,有海茄苳與水筆仔混生的紅樹林,面積8,522公頃,為全國最大濕地,也是國際鳥盟劃設的重要野鳥棲地。濕地及周邊地區曾記錄179種鳥類,每年約有3,000隻的紅嘴鷗在此度冬,及大量的黑腹燕鷗及白翅黑燕鷗過境;以小水鴨為主的雁鴨則群聚在較上游的雙連段,蘆葦棲地有東方澤鵟度冬;靠東石橋的紅樹林有黃頭鷺、中白鷺及夜鷺繁殖。泥灘地有招潮蟹,紅樹林區鋸緣青蟳等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新港文化館.25號倉庫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【與四時節氣共度】在2009年秋天,往昔農家忙於收穫的季節裡,新港文化館․25號倉庫裡,一場特展,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與感動,鏡頭下的農人,認真地表達自己。我是倉庫,也是展館斑駁的磚牆與透進的天光呼應,這座特別的展館不是一個為了打造陳放作品而已,建造的初始,就是為了農業而存在,就算今日轉化角色,仍然是一個和天地自然、二十四節氣共度的有機空間。新港文化館,是新港鄉農會所有的建築。1963年自行興建,長36公尺,寬8.8公尺,高4公尺,編號為第25號倉庫,農民收割後,一車車載運來稻穀,豐收或欠收,笑容或淚水,倉庫都得打開,迎進一期又一期的稻作。農業,是新港最重要的產業。後來因為政策調整,空間慢慢閒置。農會提供,新港文教基金會打造有這麼大又完整的閒置空間,不用來作些什麼事嗎?在台灣傳統農業鄉鎮,最大的兩個團體,通常是農會與鄉公所。而在新港,新港鄉長,是新港文教基金會前任董事長,也是前新港鄉農會理事長,藉由這個管道溝通,新港文教基金會在2003年和新港鄉農會協商,農會同意免費使用,讓空間變成藝文展演使用。一開始,搬來簡單的設備,舉辦展覽、課程。直到2008年8月26日,以「新港文化館‧25號倉庫」之名揭牌,成為地方文化館,期盼重現新港文化的新生命。 【靜謐,有光的空間】25號倉庫裡,空間保有大量的原味,沒有試圖錦上添花。尊重空間個性建築師卓卿泉尊重空間舊有的個性,保留有木造的屋架、斑駁的紅磚、水泥牆,頂上的通風小氣窗與鑄鐵小鐵窗……等等,走進來,欣賞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的理念,不再是高高不可及,有了天光灑落,多了點親切,更希望可以自在。原本使用空間的農民,可千萬不要看到倉庫換了個模樣,擺起了新招牌,就卻步不敢進了。從農業倉庫起遊新港沒有變,40年來都一樣,這裡彷彿還有稻田的香氣,是屬於農業新港的。只是,開始複合式了,功能比以前多一點了。25號倉庫,成為漫遊新港的重要一處,認識新港、感覺新港的好地方,也是「新港遊藝生活圈」一員,讓新港的館舍串連,一起為新港寫紀錄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蓁蓁園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多年來以草生栽培及自然管理的方式經營。傳統的柿子脫澀方式都是以浸泡石灰水處理,蓁蓁園多年來,不斷在脫澀方面改進突破,經過專家輔導及摸索改進,努力在真空脫澀作了十年,近兩年並在遠東愛買超市上架販售!真空脫澀的柿子,呈現柿子原有的亮麗光鮮同時,鎖住甜度及鮮脆的口感,冷藏後更可口,並可延長保鮮期限,期望”番路是柿子的故鄉”,能發揚光大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景點名稱:
    福美吊橋  

景點特色詳細說明:
    有阿里山中最優美弧線之稱的福美吊橋,為全臺最長吊床式吊橋(俗稱天梯),由福建省紅十字總會捐贈建造,吊橋上還有在地學子原味十足的彩繪,全長約175公尺,橋身以鄒族紅、藍、黑原色為主,橋頭涼亭建築有神話傳說的馬賽克裝飾,遠眺新建的山美大橋、達娜伊谷吊橋及達娜伊谷生態園區明媚風光。  
文章標籤

12f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